11月
和朋友去看了台灣的雙年展
說真的 我還是第一次看這樣的藝術展
(當代藝術)
從前 都是看畫展居多
喜歡看印象時期的作品
就如同我愛"德布西"一般
不過 整個展場逛完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不專業
但 真的覺得 台灣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
不論是在展場的陳設
和整個藝術品的 "質感"部分
真的令我有些傻眼
(就很像我當初看到"米勒"那樣的失望)
這樣的國際型展覽 是代表台灣形象的一種象徵
同樣時間 在香港 上海 新加坡 這些亞洲國家
都同步在做雙年展
別人做的是具國際規模的策展
而 台灣...卻像是小朋友的美術戶外教學
真的不理解 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經費
邀請各國的藝術家來做展覽
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
卻有 白白浪費了的感覺
在這場展覽中 我看到很多藝術家的概念其實很棒
但是 不知道為什麼在作品呈現上
就有那種...差了點什麼的感覺
看當代藝術
看當代藝術
應該就像別人聽自己的作品一樣
有看沒有懂的人居多
到底 當代藝術是真的具有價值性
還是 是為了要跳脫舊有傳統而為的論點呢?
還是 藝術家總是孤身走在時代的前端呢?
亦或 不過是個玩不出新花樣的噱頭罷了?
藝術的觀點本來就很主觀
就像梵谷也在死後才身價連翻漲
她的畫作也許在當時不受人青睞
但 在現代人眼中 卻是天才之作
所以 很多事情很難講
真正的藝術家 總是孤獨的
不過 這次雙年展 還有跟台啤啤酒廠合作
把大型裝置藝術拉出戶外
我覺得 這是很棒的構想
把藝術品和音樂結合
(邀請很多比較本土 地下樂團live演出)
本來 我們公司要一起合作一個很大的活動
應該會是一個很大新聞曝光
能讓更多人知道 增加觀看人數
卻因為某些狀況...就這麼白白浪費了
實在很可惜
雖然 我對這次台灣的雙年展有些失望
但還是鼓勵大家去看看
支持一下我們的藝文文化
台灣在這方面的推廣實在很薄弱
一年的文化部分的經費
只佔總預算的3%不到
多可憐ㄚ....
有那麼多種不同的藝術演出
和教育推廣需要去執行
經費卻少得可憐
需要靠大家的行動去支持
我一直相信
一個國家的藝術人文夠紮根
自然就會興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輸入您的留言,可用電子郵件訂閱至您的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