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台新藝文獎
我以前真的不知道 這動態種性的藝文得獎
也可以用這種靜態裝置藝術的方式展覽
這次看展 除了看到自己比較熟悉的藝術團體
特別是音樂圈的表演
也認識了更多台灣許多不斷在努力 成長的小劇團
它們呈現的作品、導演的發想、所有演員和幕後工程的實踐表現能力
真的讓我著實吃了好大一驚
台灣在藝文這方面的金援與資源真的相當薄弱
這些不如其他知名劇團的小團體
透過這個展覽 讓我看到了他們的潛力與實力
我甚至可以說許多打著響亮名號到台灣演出的外國團體
演出也許都沒有他們精采
在有限的經費和資源下 他們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
音樂
第一個 我就看到了最熟悉的獲獎團體
它是 不論名氣和實力都響亮
也是台灣音樂能揚名海外的少數團體之ㄧ
【朱宗慶打擊樂團】
打擊樂真的是在歷經這麼長久的音樂歷史流程中
到了20世紀以後 特別是22當代這個世紀
才有了揚眉吐氣 媳婦熬成婆 可以獨當一面的這一天
打擊 不再是你狹隘定義範圍內認定→必須要是"樂器"才能做為演奏
舉凡可以利用敲擊、摩擦..等方式發出聲響的所有物品
通通可以認定為打擊樂的一種
當然 包括拍打自己的身體也算是一種唷!所以 可以看到展間內 除了傳統我們唸得出名字的樂器外
還有很多是東南亞國家的傳統樂器 以及生活用品
戲劇
另外看到了兩場讓我覺得有特別性的戲劇
第一部
全部的演員帶著"半"面具演出
因為舞台距離觀眾有一定的差距
在視覺上會讓人感覺 演員臉上那似有若無的面具
彷彿就是他本身五官的一部份
但 就因為凸顯了某些五官特色
幫助了演員在傳達情緒上的誇張表情
讓整個戲劇效果張力更大第二部
不論是他的舞台 當天的陳列室 演員服裝以及演出
都讓我太喜歡 太喜歡了...
如果還有在上映 我一定會掏腰包 邀請朋友一同支持
我想導演要傳達的概念 應該是
每一個人外在行為與內心世界的落差
利用"紙娃娃"的概念 來意表 我們每個人就像這樣的娃娃一般
每天過著"假"的生活 強裝外表 光鮮亮麗
內心卻有許許多多的旁白 和抗議
服裝─全部採用"紙板"製作 演員只有正面有著服裝
舞台─舞台燈光主要打在演員身上 背景是一面大鏡子
讓觀眾視覺呈現 前面是亮麗衣裳 背面卻是光溜溜一片的反差效果
演員─演員全部模擬"假人"的方式 用生硬的肢體演出
前後移動來表達內心獨白˙或是 兩人交談
這樣的方式 也可以讓觀眾很有臨場感 有互動
搭配上 如機器轉動 機械移動的音響做為聲音的搭配
當天的展場打著單色 單純的光
搭配上旋轉燈與舞台晶球的折射效果
整個就讓人感覺沉浸在紙醉金迷的夢幻世界裡
和整部戲劇中要表達的意念非常貼近
那是一種漂亮的 充滿愉悅的空間 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
就像我們生存在花花世界中 即使知道這一切是虛幻、不切實際的
但 依舊忍不住流連忘返 掉入不斷輪迴的華麗漩渦中
文字遊戲
這是一種新世代的說文解字重新用不同角度來解讀文字 與重新拼裝文字
這就是我覺得台灣驕傲的地方
我們保有原始的"繁體中文字"
這是具有文化與歷史的偉大結晶沒有一個國家和民族可以取代
台灣特有的文化遺產
當中有段影片 還提及了"體罰"這個發生在七年級生以前的學長姐 才有的童年回憶
導演用了詼諧、反諷的方式表現了體罰的每個細節
這是一個能引發人回響的題材
以及地瓜在台灣尚未經濟起飛的年代
在所有老台灣印象當中 都佔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環保 愛土地
近幾年來 真的無論是投資或是選舉都大力推舉"綠色、環保"題材
就連藝文界 也逃不過這樣的趨勢
當然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創作
真正去愛土地 感受土地的溫暖
是現代人感官功能中 喪失的能力之一
展覽場地很貼心的為大家準備了鞋套
你可以拖了鞋子 穿著鞋套 踩進展場中
感受我們已經遺忘很久 泥土的溫暖
陰森 詭侷
這樣類型的作品 一向都不是我喜歡的藝術
特別是畫作和戲劇 這種氣氛 會讓人感覺掉入一個再也逃不出的無底洞之中
但是 偏偏 這樣作品 常常是藝術家們所喜愛的題材
也許 是現代人太少接觸大自然 內心充滿了黑色的因子
所以 當藝術家表現出這樣的作品 比較容易得到回響
當然 也有可能 人性本來就薄弱 黑暗層面的要蓋過光明面
本來就佔有較大勝算 光明的作品若力量不夠強大
很容易就變成泛泛之輩的作品 不被器重
這段舞蹈用對秤 和 順與倒敘的方式呈現
所有舞者採取單一方式演出 沒有表情 沒有情緒
只剩下 "動作"!
這四張圖片 乍看下真的有詭侷的氣氛
但是 這種塗了飽滿紅圈圈的臉 是不是會讓我們想起
小時後在港片中 時常看到的"疆屍妝"
這樣的妝容 已經在現代的電影中不復見
詼諧的神情 搭配陰暗的背景 的確有"黑色幽默"的喜感
這是他們拍攝這片的過程唷!演員也挺辛苦的...
台灣百位詩人
這個系列的展覽 還有延伸到捷運地下街雙連站→中山站的路程之中
詩的創作 不僅文字美 主要還能引誘發讀者的情緒這是最不容易的
這次展覽 讓靜態的詩
不只透過聲音 和平面呈現
還運用媒體、裝置藝術與觀眾做互動
搭配聲響→聽覺、觸摸→觸覺、光影的轉換→視覺
讓我們用不同的方式來閱讀"詩" 來認識各多的台灣詩人
如何互動
寫得真詳細
回覆刪除可以親自前往看看唷!
回覆刪除真的挺不錯的:)
台灣的美好 需要更多人挖掘...
回覆刪除很開心BRENDA收穫豐富
這次的台新藝術獎的展覽的確策劃得不錯!!!
更可貴的是還幫大家詳細的介紹...
真是太棒了...
哇!!!鋼琴女你實在介紹太詳細了!!!好用心喔!!!
回覆刪除代表你真的很喜歡這一個展ㄏ!!!我誤會你ㄌ!!!ㄏ!!!
To Franie
回覆刪除真的是一部用心的展覽
雖然展出空間不大
但是 每一個空間的呈現都很清楚
動線和分類也流暢、明白
看得出策展人的用心
有機會 再跟Franie好好請教
設計人看到的點 和我們一般人是不一樣ㄉㄧ;)
也謝謝你常常分享一些有趣的設計圖唷!!
To小智
回覆刪除我是真的喜歡阿
我覺得這個展看下來
和它挺有互動和想法的
很特別...謝謝你的邀請
你說~你誤會??什麼阿?
哈!!!誤會你我以為你不喜歡這一個展!!!ㄏ
回覆刪除因為有些地方很抽象ㄏ!!!
To小智
回覆刪除哈~soga
不會ㄋㄟ...
這個裡面我覺得沒有太過抽象難懂的
算是挺貼近生活的大眾題材
所以很推薦大家去看 真的不錯
不像一般的藝術表演...
很像都演給自己人看的...haha
哈, 沒機會看到, 來你這邊乾過癮
回覆刪除很不錯的介紹囉 ^_^
To Hogi
回覆刪除恩~希望我的介紹您還滿意:)
這係哇個人的想法啦~
當然 看展的意見 是很個人的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這樣覺得囉?